中国行业剧的阳春小开光 | 河豚专栏

中国行业剧的阳春小开光 | 河豚专栏

疫霾不散的2020年第一季度,着实给足了电视剧眼球红利,尤其行业剧,非常长脸,把大家的注意力赚爆。


《精英律师》起了个不俗的头儿,正在播的《安家》、《完美关系》连接上了行业剧“单元”故事的语境和气口。



这种格局下,中间横了个《新世界》,就很碍眼了。2倍速观看还觉着拖拖拉拉的人民群众,需要喘气儿。


帮帮忙,这是节奏比质感更招人待见的“短视频”当道年代,没有人愿意抠着牙、挠着脚、剪个手指甲,用精力和耐心供养什么剧。



多移动、多场景、多终端、多切口,无界又碎片化的任性看剧,是现实的生活方式。纵然新冠疫情来了,憋家里,也还是这等散漫。


电视剧终究是道丰盛美味的“快餐佳肴”,“快”的获得感即为一部剧的使用说明书,是它万变不离的“宗”。“慢综艺”和文艺电影的调调,固然温馨,却真不适合电视剧的消费属性。



渴望详略得当少罗嗦,追求意犹未尽撸不够,是观众们凝结在一起的基础,是形成最基本审美共识的理由。


疫情防控带来的艰难时光,造就了非正常的城市生活。娱乐选项的锐减和限制,对社会心理造成巨大冲击,内伤难料。不过还好,引领了许多有识之士沉下心来,勾几眼剧。


唤起群体心智和话题光环的,不是古装剧《大明风华》,也不是年代戏《新世界》,而是一连串行业剧。



《精英律师》,《完美关系》和《安家》在内的三大行业剧,对应着律师、公关和中介三类服务业分工,这些个“第三产业”的都市童话,是2020年国产电视剧的第一波高潮,也可能是全年的国剧软实力担当,就像2019年擎起“现实题材”大旗的《都挺好》。说到这儿,巧了,几天前,《都挺好》成功引进到台湾八大电视台。



在艺术真实(演员演的真)尺度拿捏上,它们的创作空间和想象力各有路数;在生活真实(故事讲的真)细节还原上,它们亦值得推敲。总体上,颗粒度都还不错,极易引发舒适,打个A+。


有一说一,三部行业剧在人物状态的写实能力方面,稍逊家庭剧《都挺好》,是为遗憾;CP向的打磨上,男主角的人设形象普遍过于高大失真,这不是演员的表现问题,倒是角色的可爱上,似有可商榷之处。



并且,部分支线人物出场过度极致、用力超猛,导致行为逻辑的出发点和内在一致性,都面临可不可信的挑战,放到成年人的生活经验里,放到观众们耳熟能详的规定情境中,难免显得牵强。


《完美关系》的力道稍微弱一些,《安家》的剧本相当新颖,《精英律师》的故事推动力可谓流畅。后两者,拉动观众“选择性”忽视掉槽点,或者不由自主过滤掉迷惑。



看得出来,《精英律师》、《安家》和《完美关系》的排播充分考虑了综合变量,电视台与腾讯视频,在分发策略的共谋和指导下,循着套路出牌。


北京卫视、东方卫视和湖南卫视三大最牛TV载体,为了迎合收视市场的同步共振,默契达成一致,炒热“疫情挡”。三部作品的主创关系,捋一捋串到一起也是挺晃眼:


《精英律师》的编剧陈彤是法律专业人士,也是六年前《离婚律师》的编剧;而《离婚律师》的出品方上海耀客,是《安家》的第一出品方;《安家》和《完美关系》则均出自安建导演左右互搏之手,同期不同台打擂,安建导演在两部剧中,共享使用了多位脸熟的配角。


图中间:“上海耀客老板娘”


说到选角,这位安建导演和冯小刚一样,与黄轩缘分不浅,使用黄轩在《完美关系》里扮演“公关大神”,属二度开发,加上导演两年前用黄轩演的“创业大神”(《创业时代》),再和《安家》放一起,导演履历好看到金灿灿,导演代表作三部曲绑的结结实实。


对比《安家》开篇的引人入胜,我的朋友不满《完美关系》前三集,她问我,黄轩是不是欠导演钱。


应该承认,黄轩颇有气质的深邃演技,和周一围一起,在《创业时代》里,发挥余地有限,来到《完美关系》,还是看不到令人眼前一亮的提升。黄轩加盟电视剧的眼光,和他在电影界的高光地位,不太同频。这一点,周冬雨何其相似。



早期的内地行业剧,受到港产行业剧影响很深,参考剧作模式的痕迹明显,缺乏“单元”意识,故事多集中在“团伙”改造为“团队”的戏码上,比如一些工厂剧、军旅剧、或者打着刑侦、探案幌子的警队剧,很多行业剧里,加入商战谍战色彩、渲染职场血腥斗争、强化办公室政治元素,越走越偏,脱离行业剧对“一个行业”从内到外的专业解释力。


这一点,港剧《妙手仁心》《谈判专家》《冲上云霄》在艺术化处理的边界上,就很少拉不回来,相对来说,谨慎、节制。



五六年前,中国社会沉积多年的医患关系问题,进入电视剧的的创作视线,行业剧的制作资源集中度,也重仓押上,医疗剧扎堆登录荧屏


任重、张俪主演的《青年医生》,陆毅、白百何主演的《长大》,朱丹和何晟铭、杨祐宁分别合作的《爱的妇产科》系列,佟丽娅、王耀庆主演的《产科医生》、张嘉译、王珞丹主演的《急诊科医生》,靳东、白百何主演的《外科风云》在两年的时间里,一拥而上。


“无死角”的完人男主,作为全剧“发动机”,在行业剧上,是一个利器。CP粘合度的输出上,则需要在设计感上见功夫,一般路径就是不打不相识、欢喜冤家,最典型的,姚晨、吴秀波主演的《离婚律师》当如此。这个范式,逐渐不怎么经用了。


最近两三年的行业剧,以都市职场的光怪陆离打底,构建“非日常化”的个体冲突,算是一个标配,虽然一些作品放大了“搬砖”状态下主角们的人格魅力、能量水平,却淡化了“多人物”、“多任务”、“多案例”的群戏观赏性,仅仅看重“CP”感,将焦点过度放在团队内的矛盾铺排,放在主角与外部血雨腥风的对抗,放在个人打拼史、奋斗史,胡歌《猎场》、黄轩、周一围《创业时代》、罗晋、周冬雨《幕后之王》都采用以上招式,结果就是,平平无奇没口碑。



我们看不到保险顾问、心理咨询、护工家政、教师教练和厨师行业的好东西、真东西。



国产行业剧一直在语态上寻求探索,但发展和进步十分缓慢是事实。也不知道哪个姿势锁定的不对。


目前的行业剧,果断不再局限于“职场”和“办公室”视野,而是将内容的触角延伸到“服务案例”和“客户状态”,诸多角色的互动、诸多情节的臂展,都要围绕于此。编剧们躬身下腰,在服务行业的品质、价值观、美誉度、专业性考察上,找到新的人物势能和人性冲突。“单元剧”的内核,实现了质的突破。



剧中,关于“一事一议”,《精英律师》和《完美关系》采用了线性的“几集一案例”,《安家》则非线性的将每个案例拆解、穿插、迂回。


总之,三部剧都将关键角色的职场业务,做了“案例化”的分解、呈现,被证明为有效,短、平、快吸引观众。每一个案例都咬住曾经或正在发生的社会热点、槽点、痛点,与新闻舆情、舆论场意见相对应,贴近生活、贴近家长里短、反映民众呼声,顺带揭示潜规则、探亮灰暗角落、拨动敏感神经、掀开尘封往事、曝光信息不对称的盲区,看客们除了感同身受,在知识和经验上,都获得了有益、有力的补充。


一些未有切除的社会痼疾,行业剧也可以发出声音,给予警示。


行业剧的情节特色,如果带的起来“新闻故事化”,“故事人物化”“人物细节化”“细节本土化”等连锁技术,势必炉火纯青,练就一副抓住观众的“必杀技”。


这一点,《精英律师》、《安家》和《完美关系》或多或少有所体现,有一些出其不意的亮点尝试。


比如,律师处理不同类目的合约矛盾、解决家族企业内部的财产继承权问题、怎样反击套路贷等各项侵害,对弱势群体的维权、拯救行动;再如,房屋中介如何进行销售和售前、售后服务,每个家庭由买卖不动产而折射的冷暖与世故;又如,公关人士怎样帮助企业和品牌度过危机,怎样深度介入不平等的两方,促其平等的对话。


夸了这么多,毛病说几条:《完美关系》把一个公关人做的太全能,太神话。主人公卫哲简直成了盖世英雄,更像大侦探福尔摩斯,诶,说到这想起来,阿里巴巴的前总裁就叫卫哲,财经界创业圈很有名。《完美关系》是活脱脱的“卫哲”同人剧,不知道对大量经理人、投资人和民营企业高管来说,出戏不出。



读心术和找线索不能玩儿的太过火,行业剧注入案例的悬疑性是受欢迎的,但艺术真实和生活真实勾兑在一起,需要不断的中和、平衡、去伪存真。脱离现实的素材,创作者自己的头皮不发麻,也必须在乎大众的承受力和共鸣。


群像精彩不等于支线人物过多。《精英律师》的案例丰富,但场景不够丰富,靳东饰演的大律师除了工作就是打网球、骑哈雷,老干部身段有余,调皮不足。相同的抒情镜头、音乐镜头、转场镜头来来回回用,好像拍摄经费紧张的样子。


《安家》里罗晋饰演的“活雷锋”店长几乎没有棱角,正直、纯良、活菩萨心肠;一个业务员的工作餐外卖,从来只点一盒白米饭,蹭别人的菜;主角房似锦的沙雕悍妈,做作的撒泼动机和压榨行为,以上,统统支撑动力不足,经不起琢磨和思考。房店长和这个妈的关系线,重复建设谢广坤、樊胜美、苏明玉、苏大强等友剧的悲苦儿女、奇葩父母旧梗,拾人牙慧,缺新意,一定程度上,也削弱孙俪对底层人物的精心塑造。更不可理喻的细节,也是有的:手机转账20万(房店长第一次被他妈勒索),被交警罚发朋友圈集齐50个赞,这些,都违反常识,很假。


真不是吹毛求疵,细节失准,影响观剧体验。凭着想当然的模拟和设计,就会不地道,就会带来不必要的作品划痕。


至于有些人指责《精英律师》和《安家》在开头部分有抄袭美剧《金装律师》、日剧《卖房子的人》之嫌,进而全盘否定和批判,这是一种刻板效应,是不成熟的认知偏差。




陈彤已跻身大编剧,六六旗下作品都可以立门派了,两位女性从跨界创作玩儿起,进了这个圈儿,捕捉、截取现实桥段的本领一流,且洞察犀利,嗅觉敏锐,创作风格刚毅又细腻。这还不算她们知识体系的完善,叙事能力的出众,以及对自身名誉的珍视。


窃以为,寻找剧情起点,占据较少比例的吸收美、英、日、韩剧的人物轮廓和人物特长,才有机会利用这样的杠杆,撬起中国北京、中国上海的本土故事、街头故事、跨阶层融合故事。


让南方和北方的观众,教育背景不同的观众都找到剧情代入的位置,从来是不可能的。平地起高楼的原创需要机缘,却不是清规戒律。打破思维定势,发散全方位、多角度的视线,属于中国的好剧,就有的编,有的看。


真心不要为一个“无法拿到毕业证,没文凭的律所实习生或者房产销售”是不是抄袭而纠结。


中国行业剧从这三部作品论起,景象已不比从前,破圈将至。独立行情的路,不远了。


弱化爱情线、克制超现实是行业剧获得成功的一大前置条件。搭建有性格、有担当、有缺点的男主人设,打造反差萌、非对称的战友级、灵魂知己型CP,则包含了丰润的想象力沃土,等待根植、施展、培育新的故事可能。



况且,很多有实力的大演员愿意客串、拼盘行业剧“单元案例”的角色,这会系统性增强全剧的内容品质和接受度。


海清在青海FIRST电影节担心“四十岁女演员”没戏演的事情,她自己在《安家》的一级棒参与,已经推翻了这种担忧。事实上,和她差不多大的陈数,在多个行业剧中,从容不迫的配角表演,依然得心应手很抢戏!


我们看到罗晋和孙俪领衔《安家》大放异彩,却未必清楚,罗晋的出道之作,就是参演英达喜剧《售楼处故事》。这两年,罗晋从“媒体老师”(《幕后之王》)演到中介店长,由古装剧转型,对行业剧的偏爱和倾斜,写在戏里,正形成其崭新的定位。而演艺事业蹿升阶段的北京人艺演员蓝盈莹,自《精英律师》第一季之后,又拍摄了北京地铁题材为依托的行业剧。



行业剧最终希望观众记住的,就是一项职业所能体现的归属感,一项职业最美的样子和价值理想,还有未来。



当然,也必须包括剧中“从业者”战胜了自己的一段成长记录:那些挣脱出妖魔化、不体面、被误解、遭歧视的成长瞬间。


P.S.


本文尾声,想硬砸个脑洞:假定,生态里可以成全肖战的“同人文”有一天进化到肖战的“同人剧”,会发生什么不可测事件。


再继续凿:如果虚拟“肖战”在电视剧或者网剧的角色必须归队到一门行业,领取一份职业,真肖战的霸道粉丝,会歧视哪些工作。


接着蹭热闹:其他小生演个什么“托尼老师”,讲理发店学徒的事儿,把剧中主人公挂名为“肖战”,弱弱哎呦一句,请问饭圈的刀光剑影,该从何处来,将向哪路去。


希望不会再有人借此,从中勾兑来路不明之神秘力量,一顿操作如沙雕,大秀“举报无罪,扣帽子有理”的行为艺术。


可以想见,肖战本人要是有机会按粉丝心意,拍个“设计师”或者“广告人”的光鲜行业剧,本色的出演自己第一份打工经历,从菜鸟到逆袭,热搜图景和网络气象会健康许多。


粉丝对偶像的呵护欲和使命感,是世界上最奇怪的“想象共同体”和“集体无意识”,被浪迹江湖的低级红或者高级黑带到“高粱地”带到沟里,促成清奇、易怒的脑回路,实在是常见事儿。算了,还是别拿肖战去推演这么危险的“义和团”议题。



分享至: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