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界超理想成为新势力销冠,社交营销如何助力车企?

垂类内容社交化

作者|李静林

2024开年第一个月,问界交付31253辆,超越理想成为新势力第一。余承东发微博称,我们对智选车受欢迎程度的预估不足保守了,“「余大嘴」成了「余小嘴」”。2023年下半年,问界多达23次登上热搜,其中问界M7、M9两款车型发布会分别登上热搜9次和8次。舆论场上的热度清晰反馈在了交付量上。

2023年的汽车行业收官在了小米汽车发布会。作为微博营销大宗师,雷军和他的团队给汽车行业打了个样。

定档12月28日举行技术发布会后,雷军就在微博上拼命造势,写小作文,发演讲视频、喊口号、渗透产品信息、拉友商造势。发布会当天雷军疯狂营业了近20条内容。

更大的手笔体现在小米的营销策划思路上,小米集结了大批供应商一起发微博“造势”,宁德时代、米其林轮胎、高通、英伟达、咪咕智能硬件等等。当所有人都绞尽脑汁猜测、探听小米汽车的细节样貌时,此举无疑满足了车圈和米粉的部分好奇心,同时又激发了更大的好奇。造势连带产品宣传,小米在发布会开始前利用微博做足了功课。

根据微博提供的数据,小米汽车技术发布会共登上36次热搜。


在流量制造、品牌营销领域,微博看似是传统势力,但绝不是昨日黄花。

微博营销副总裁吴默在近期的采访中表示,微博营销今年重点加大了对热点营销的资源投入,探索出了适合各个行业、不同阶段的品牌在微博上有效的热点营销玩法。以汽车垂类为例,2023年有近60位车圈高管入驻微博去年6月,长城汽车更是有18位高管集体入驻,CGO李瑞峰表示,18位高管入驻微博,希望“能够第一时间洞悉消费者所想,接受需求、解决问题,与用户形成非常良好的互动关系,打造服务向上实现全面To C。”

新浪汽车运营团队作为微博平台汽车领域内容生态官方运营团队,正是汽车微博热点持续爆发的亲历者及操盘者;面对众多车企及高管对微博社交营销“觉醒”,我们与新浪汽车运营团队做了深度沟通,期望探寻微博热搜与流量热车之间的关键连接到底在哪里?

毫无疑问,微博依然是当前中国移动互联网领域最核心的舆论场,正如新浪汽车总编辑陈瑶所说:“微博有热点,社会有热搜,很多事情只有先在微博上成为热搜,才能成为舆论场上更广泛被讨论的话题。对于全民议题,微博可以是发起点,但更是收口处。”

尤其在新能源汽车风头正盛的当下,汽车营销比以往更需要「热点」。车企高管下场互动、利用社交高频度、长周期打造话题、充分调动用户的话题参与度,一切举动都是希望用热点撬动关注,以关注加链接,靠链接打造品牌。车企营销进入新纪元。


汽车行业面临百年未有之变局,车企营销的诉求和动作也在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纯粹依靠所谓产品力和大品牌效应很难拉动增长,2023年保时捷在国内销量下降17.66%充分说明问题,躺在品牌功劳簿上,或者沿用老办法都行不通了。

新能源汽车全面崛起,汽车开始从传统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变,套用互联网用语,消费者变成“用户”。技术一如既往重要,但营销的价值更被放大,车企要传递价值,不仅要传递品牌理念,更要想消费者所“想”,从高高在上的位置走下来,与消费者对话,进行平权沟通,车企的品牌价值不再是单向度输出,而是双向的交流,更是与用户共创的结果。

逻辑在此,车企营销的动作有了转变。过去,传统车企营销重点几乎都落在新车发布会上,大场面、大制作、大众媒体上重金砸广告、发媒体通稿。现在不是这样了,根据Questmobile报告,2022年,跨界营销、微电影、主题活动,在整体营销占比中分别达到22.6%、13.5%、11.5%,均超过了新车上市营销。

车企预算依然充足,但花钱方式不同以往。说白了,重要的节点营销策略被全链路营销分散了预算,不像过去BBA发布一个新款车型就能顺畅卖出去,汽车得像普通消费品一样花大力气“种草”。以新势力为首的车企,推动了汽车营销思路的转变,Questmobile在报告中提到,从营销习惯看,新势力阵营在投放媒介上减少了汽车垂媒占比,重点增投前端入口以扩大认知及偏好基数,转化上更依靠私域链路。

扩大认知及偏好基数,在越来越卷的汽车行业,需要以热点话题引爆。新浪汽车总编辑陈瑶简单直接地告诉剁椒,车企投放微博核心看中的指标就是「热搜」,“吃瓜是用户最简单的需求,热点背后的内容核心更是关键” 。


有汽车营销行业相关资深人士接受采访时表示,能引发更大范围关注的“话题”和“事件”是所有车企都想做的。过去打造热点的方式是借势,但一年中可以借到的势不多也不可控,很大程度还得依靠新车发布。但现在在常规的营销动作之外,车企熟练于在不同节点自造热点。

“1000万以内最好的SUV”,车企高管似乎在向手机圈学习,刻意制造金句,消费者也很吃这一套;换电充电之争,任何时候被提起都能引来争论;懂车帝去年底的冬季测试,经由车企高管下场论战,俨然炒成了车圈大事件;还有最近特斯拉赛博皮卡中国巡展,点燃车圈大V和普通消费者热情......

“流量之争成了当下非常‘血腥’的战场”,新浪汽车总编辑陈瑶说道。车企需要不断用话题、热度刺激消费者,从而与消费者建立更深的纽带。

热点从何而来?陈瑶表示,“新能源和智能化时代提供的最好机遇,就是要求车企不能再自说自话,要更加频繁与消费者沟通和交流,需要与消费者共建话题。这是汽车营销的大趋势。特斯拉从出现到至今,在热点话题中频繁出现,就是因为消费者讨论该品牌和车型的门槛在社交平台变得更为容易。”

车企老板纷纷下场。李想被称为“微博之王”,在微博怼天怼地,理想在2023年成为新势力中唯一完成销量既定目标的车企,全年交付37.6万辆,月均交付突破五万。

如今在微博上,车企老板一边卖力营销自家产品,一边也在与友商激烈battle。去年底余承东和何小鹏就“到底什么是AEB”激烈论战,何小鹏没能赢过经历了手机圈残酷洗礼的余承东,发微博表示“感谢老余的激烈和大度,相信这种技术争鸣一定能让用户受益。”


新浪汽车总编辑陈瑶说,新势力的营销预算目前还是不及传统车企,但新势力知道怎么用流量给品牌赋能,高管下场,与微博联动,给品牌带来正向口碑。“在微博上,企业蓝V账号和高管账号,是品牌营销的重要抓手。”有广告行业从业者接受采访时表示,“对于很多品牌来说,官方渠道的营销能力几乎为零,还不如打造一个车圈KOL式的个人账号。”

当然,在社交媒体上,热点诞生是多方合力的结果,用户是极重要的一极。“社交平台没有老师”,这是微博内部常说的一句话,普通用户甚至跨圈用户,都可能制造优质且视角独特的内容。新浪汽车最年轻的编辑施晨浩在2023微博年度汽车大选颁奖盛典分享过一个案例,在回答“如何看待有了辅助驾驶依然事故频发”的互动话题中,一个用户表示,“交出驾驶权不等于交出监控权,如果完全交给自动驾驶,车辆是处在稳定的失控状态中”。这句留言出自一个有10年驾龄的机长,这样的表达对车圈来说是降维打击。

在今年的微博年度汽车大选,评选机制上给用户更多权重倾斜,陈瑶表示:“通过用户博文和用户参与度,我们筛选出的奖项,我认为是经得起推敲的。”用户的评价和对某车型某功能的认可,事实上正是车企营销的重要目标。

汽车内容「民主化」,或许我们可以这样概括微博平台汽车营销的特点,车企与用户平等交流,用户用内容给产品投票,在互动中制造热点和社交资产,这是当下汽车营销的标配。


上海交通大学传播学教授魏武挥在一篇文章中说,作为互联网的核心问题,不是创造更多的内容,而是把内容送到合适的人手上。任何一个供大于求的市场,核心问题都是如何供需匹配。

汽车营销逻辑重构,参与主体发生转移,内容的配置方式自然要随之改变。“怎么把微博的“泼天流量”传导至汽车垂类?”这是新浪汽车一直思考的问题,也是改革的起点——他们用了三年时间,完成内容架构和组织架构的调整,做了垂直内容社交化,让整个新浪汽车归属于微博体系之下。以社交之力,让专业化程度极高的汽车垂类内容破圈,成为大众话题。

根据微博2023年第三季度财报数据,日均垂直热搜流量环比增长了29%,垂直领域内容热搜占比超过了20%。此外,前三季度微博垂直领域的创作者规模同比增长了21%,流量同比增长了12%。

垂直领域正在成为拉动微博增长的新引擎。其中,游戏、汽车、数码、旅游出行、运动健身等重点领域金橙V微任务变现收入同比增长均超80%,汽车和数码两个垂类更是翻倍增长。


新浪汽车总编辑陈瑶

微博平台汽车垂类的爆发式增长,契合了当下汽车品牌营销的趋势和需求。

首先要在组织架构层面转变。如今的新浪汽车不再拥有门户时代冗余的人力匹配,但却承担了社交时代垂直领域需要的热点跟踪、数据分析、用户调研、品牌需求承接等多重功能。团队中有不少资深汽车内容编辑,但随着内容方向和服务方向调整,编辑要向运营转变。

老编辑,过去的工作全都围绕车展开,试车然后把体验和感受输出成文字。但现在这只是运营工作的最前端,后续更重要的工作是将感性认知以及用户内容数据化、标签化。陈瑶说,希望通过运营工作,用技术和标签体系作为手段,把网友在微博上关于产品的讨论和关注点提取出来,通过数据看用户喜好的变化,进而给车企反馈,在商业化方面给车企提案。

“一款车的全生命周期,一个运营必须要全程跟进。”全生命周期的运营操作,对应的正是当下车企全链路营销的趋势和需求。

在这样的基本框架下,平台就能和车企、用户多方共建热点。

据了解,重磅车型的相关信息,车企往往会在发布前一个多月就与平台对接,根据车型特点双方一起研究传播点,将运营和商业化结合。例如软硬件信息、工信部曝光内容等信息,新浪汽车都会在第一时间以社交话题等方式推送出去,等到上市的高峰期,平台的销售、运营和主机厂已经形成深度链接。

通过社交形式,将硬核的汽车信息一层层穿透粉丝、用户人群,“让信息流动起来,只有这样才能让品牌和车型的热度上来,这是微博垂直内容社交化核心理念的呈现。”传统营销操作中,车企大多招媒体发通稿,发完就完,信息的流转停滞,热度就会随着时间推移迅速减退,想要破圈更难。


有不少案例可以作证。

理想L9上市时,围绕新车的一个大热点是颜色。一开始理想就和新浪汽车运营团队有深度接触,共同创建了这样一个讨论话题。新浪汽车运营下来,有用户就表达了惊喜:“没想到机圈的营销操作也能在车圈看到。”在和奇骏的合作中,新浪汽车对话题的选择起到了把控方向的作用,过去消费者对品牌有刻板印象,那就在新车话题制造商避开争议,扬长避短,“有些槽点舆论能扭转就做,不能扭转就避开”,通过对用户的分析,新浪汽车在营销服务环节可以给车企提供建议,虽然有时候影响客户决策的过程并不轻松。

总的来说,微博给车企提供了舆论场和营销场,车企需要做的是高频次长效经营。

陈瑶表示,长效运营的企业,能够在微博上收获到其他企业可能没有的东西。随着经营动作加深,车企可以拥有人设,也就是说在社交平台上,产品和品牌形成自己的符号的。“抠厂”理想,“精英”蔚来,“臭搞技术”的小鹏和“遥遥领先”的华为,加上一众与“理工男”标签绑定的国产品牌,标签的建立意味着对用户记忆点的不断影响。

不同于垂类平台留资转化的强属性,微博能给车企提供的最大价值在品牌营销层面。用热点、话题不断加深心智、让用户对某品牌、车型产生稳定的记忆,正是打造品牌的核心目标。品牌力指的就是一种不假思索的点对点的锚定。

正如「微博之王」李想所说,“营销决定着你是把100%的价值传递给消费者,还是把30%的价值传递给消费者。”


分享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