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迷宫》、《水草》票房惨淡,文艺片该如何摆脱“票房魔咒”?

上个周末恰逢传统节气“霜降“,当日上映的《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及上周五上映的《心迷宫》,也许早已感受到冬天的寒意。  

上个周末恰逢传统节气“霜降“,意味着冬天的开始。当日上映的《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以及上周五上映的《心迷宫》,也许早已感受到冬天的寒意。  

两部电影都被认为是无大明星、无大导演、无大制作的“三无”电影,但它们有口碑。《心迷宫》豆瓣评分8.5分, 《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豆瓣评分7.7。可是截至10月26日,《心迷宫》票房883万,《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票房63.1万。

在一个言值日益决定票房的中国电影市场,为什么总是文艺片遭遇口碑与票房倒挂?到底什么样的文艺片才能打破文艺片的票房魔咒?简而言之,文艺片如何生存?

当国产电影进入大热IP时代,娱乐资本论尝试给出的破解之道是:能不能将文艺片做成大热IP?

一.口碑与票房倒挂,问题真的在排片吗?

问题似乎出现在了排片上,《心迷宫》首日排片3.4%,随后一路下滑,而《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首日排片可以忽略不计,上映第4日排片逆袭,也仅0.17%。

很多二三线城市的影迷反映找不到合适的场次,甚至影院都没有排片。在微博、微信好友圈、豆瓣、时光等网络平台上,出现了众多力挺《心迷宫》、《水草》的网友。  

可是,问题全部在于排片吗?

让我们看一下“CBO中国票房”发布的10月26日单日实时票房:《心迷宫》场均人次最高出现在早上9时,为11人,晚上20时场均人次也是8人。《水草》早上9时场均人次1人,晚上20时场均人次8人。

不难发现,上述影片在已获排片场次中上座率并不占优势,也没有出现类似《战狼》、《夏洛特烦恼》那样“倒逼”影院加场的票房冲击力,即使改变排片,恐怕也很难大幅提升观众。

可以说,上述文艺片口碑无法倒逼排片引爆票房,关键在于不具备强大的票房竞争力和足够基数的观众群。当这些与文艺片固有的弱势排片叠加,就造成了文艺片的票房困境。

二.到底什么是文艺片票房密码?

在任何电影市场上,文艺片从来都不是主流类型。可是梳理近10年来中国文艺电影的票房新闻,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标题:XXX打破文艺片票房魔咒。

同样面临诸如狭小市场空间、受众狭窄等文艺片困境,为什么有些影片打破了“文艺片票房魔咒”,有些又遭遇了票房魔咒?

小娱粗略统计了2000年以来部分口碑文艺片的市场表现, 试图从中找出国产文艺片的卖座密码。

下面是另一个故事。

对于文艺影片,人们向来有些定论,例如票房好的文艺片,基本拥有下面几项要素:明星明导、宣传营销给力、投资较大,其中某些影片还有较为明显的商业片包装甚至商业噱头。反过来看,票房不佳的文艺片则普遍具有以下特点:成本有限、宣传力度不足、缺乏明星等。

如果细分以上的票房数据,我们还可以得出几个更精准的结论:

1.明星确实是票房卖座的重要保障,但也有多部明星加盟的文艺片遭遇滑铁卢,所以明星不是一切。

2.制作成本对于票房不起决定作用,多部小成本的纯文艺电影票房也表现不俗。

3.商业投资高并不必然带来票房丰收,从商业角度而言,2014年《黄金时代》、2015年《聂隐娘》都难以取得良好的投资回报率。

4.多部获奖小成本文艺片票房遭遇失败,显示在缺乏营销成本之下,获奖与口碑对票房的推动力其实有限。

5.文艺片票房间隔较大,或者一千万左右,或者一亿元以上,中等生较少,显示在口碑效应下,文艺片票房容易出现极差效应。

6.作者电影和类型电影融合在“高段班”和“低段班”都有出现,且多为犯罪、爱情类型包装,显示商业类型片包装更容易制造高票房,但也不是万能的,有些类型包装甚至更容易导致票房失败,比如民国题材。

7.从档期选择看,“高段班”多数出现在传统淡季,而“低分班”凡是闯入票房旺季的影片均告失利,看来自杀性的档期选择确会影响票房。

8.如果要票房过亿,必须突破一二线城市,如 《刺客聂隐娘》、《黄金时代》等片都取得了一定数量一、二线城市文艺青年的支持,但由于无法将票房战线拉至三四线城市,迅速出现了后继乏力的情况。

可要看到,任何一部文艺片的成功,都无法简单复制,档期选择、整合营销、预告片、海报制作经验可以借鉴,但同样的操作方式在一部电影中成功了,在另一部电影中往往是无效的。当创作与发行、宣传营销、以及院线照顾等因素达成合力之时,票房奇迹才可能出现,可是,这里没有卖座公式。

那么下一个问题出现了:拍摄一部票房口碑双赢的文艺片,到底有没有好办法?

三.为什么要把文艺片做成大热IP

当把文艺片放入市场中的时候,文艺片就是商品,而商品价值由供需决定。换言之,文艺片能在多大程度上获得生存空间,取决于观众有多需要文艺片。

大众为什么看电影?简言之,娱乐、社交与自我满足。

《小王子》为什么能够收获超过业界预期的票房成功?因为它动员到了足够多的朋友圈安利。可是人们为什么要在朋友圈安利《小王子》,而不安利同日上映的《心迷宫》呢?因为《小王子》唤起了大家对自己青春岁月的记忆,它狠狠地击中了大众心目中的一个软肋,大众安利它,不是因为它是一部好片,而是它代表着我们的一种自我期许:找回童年。

一部似乎没有任何商业元素的《小王子》已经收获1.5亿票房,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这个市场的口味。

094251.80496822_1000X1000.jpg

1.文艺片风格仍然拥有巨大的市场空间;

2.能否把市场充分动员起来,取决于能否找到观众的共鸣点;

3.所谓“产品经理思维”并不是商业导演的专利,文艺片也可以用产品思维打造出来。

还可以换一种思维,当文艺片票房失败我们问文艺青年在哪里的时候?他们就在车里听着《南山南》、《董小姐》,当这些歌名都能被改打造成IP电影的时候,文艺片为什么不能把自己做成大热IP?

四.如何打造文艺片大IP?

从生态的角度来看,把单纯的文艺片创作,转向多维的IP产品开发,进行系统培育运营,才是王道。

强IP都有一个最初的核心和本原,那些成功的文艺片,比如《失孤》打中我们的是悲伤的孩子,《后会无期》是一种文青情怀,一旦这个核心命中了,一个文艺IP就有了成功的机会。

长久以来,传统的文艺电影制作流程是:导演找到好剧本,寻找投资、制片方,然后组织团队、演员拍摄,最后直接与观众见面。影片能不能打动观众,就像是一场赌博,导演这次的个人情怀观众买单了,下一次可能就不会买单。

如果用IP思维拍一部文艺片,那么操作模式是这样的:首先制片方应该和导演在他的创意池中选择一个合适的IP原点,这个原点必须足够打动人。片方甚至可以利用社交网络与粉丝互动,由此判断这个点能不能取得足够的社会共鸣。

接下来,导演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拍电影。但他们的创作不能偏离开选定的创意原点。

在影片打造的过程中,必须最大范围内吸引社交关注度,打造一场“现象级”营销。在这一点上,文艺片具有先天的优势,比如找来梁朝伟写影评,或者TFBOYS易烊千玺作配音,通过优质内容与社交媒体结合,激发用户自动参与传播,文艺片营销才能实现其真正的传播效果。在一个好的IP生产出以后,就是系统运营打造生态链的问题了。

从这个角度来说,国产文艺片现在最缺的不是导演,也不是编剧,而是好的产品经理。

没有任何卖座文艺片的公式是可以复制的,但一个好IP生产经验是可以复制的。观众就在那里,问题是文艺片该怎样精准对接观众。

《家在水草丰茂的地方》点映时,制片人方励说:“电影的商业考量价值不能以票房来衡量。”这话没有错,可是对于文艺片现实生存而言,可在客观缺乏欧美国家独立院线、固定观众群和完善的电影市场机制的情况下,必须首先在一个不成熟市场中求得生存, 而只有拿到符合投资回报率的票房,也会刺激更多投资方支持这样的电影,让有才华的电影人能拍出更多的好作品,才能让观众不“偏食”,让中国电影市场不“偏科”。

当然,我们讨论这一切的前提是:你首先必须拍摄一部好的文艺片,而不是一部文艺的烂片。

分享至: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