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晓龙不做“改编党”,《急诊科》为何是他近年来最尽心作品?|专访

自从2015年底的《芈月传》之后,导演郑晓龙已经有近两年没有频繁出现在大众视野里了。

微信图片_20171106081916.jpg

自从2015年底的《芈月传》之后,导演郑晓龙已经有近两年没有频繁出现在大众视野里了。有《北京人在纽约》、《红高粱》、《永不放弃》、《甄嬛传》等一系列丰碑作品加身,按理来说早已可以坐享履历了,但这个秋天,他捧出了一部与导演刘雪松联合执导的《急诊科医生》,并顺利登上了收视冠军的宝座。

其实早在《芈月传》小娱记者采访郑晓龙之时,他已经在筹备《急诊科》,并非常确切地表示,这是其近几年来最重视的一部戏。拍了那么多宫斗,又拍了那么多原著改编的剧本,郑晓龙说,我还是想拍现实主义题材。

这部《急诊科医生》,剧本原创,播之前的热度几乎等于“查无此剧”,更没有流量明星加持,怎么看也不像是爆款。“郑晓龙作品”似乎已是最大的噱头了。

在这个逢古装剧必火、现实主义题材很难造热度的时代,为何这位大导演要反其道而行之,拍起了难度高、观众准入门槛也高的现代医疗剧?带着疑问,娱乐资本论(id:yulezibenlun)来到位于北京老胡同的郑晓龙家里,对其进行了专访。

郑晓龙在《急诊科医生》工作照

1.急诊是窗口,却总被忽视

《急诊科医生》的原剧本叫《人命关天》,之后做了几番修改,定下了现剧名。

由剧名可以看出,这是一部精准定位在“急诊科”这一科室的医疗剧。医院体系里那么多科室,为何选择了急诊?“急诊是最先接诊的,急诊科医生要先把严重的病患稳定下来、判断病情,再送到别的科室去治疗;它是一个窗口,这里头能表现形形色色的人,也就像一个小社会一样,人生百态都有。”

换句话说,急诊所能绽放的戏剧能量和可能性是最大的。

事实确实如此。在已播的十一集中,已经有了不下十个急救的案例,其中有抢劫的未成年小混混,有突发临盆的孕妇,有误食壮阳药而送院的中年男人……关注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尤其是边缘人群。

但急诊科又是最不被重视的一个科室。郑晓龙告诉我们,国内的医学院校是没有急救专业的,但国外却非常重视。女主演王珞丹饰演的江晓琪,便是哈佛急救医学博士。

没有急救专业,大部分医院也不太重视这一块,“我们的急诊科基本都是从各科室调人过来轮转,一段时间后再回各自的科室。但各科室都能有大师,急诊科却成不了大师。我觉得这对他们不公平,希望能够通过这部作品来呼吁大家对急诊科的重视;如果有了急救学,那急诊科大夫的专业水平也能提高,能更好地救治病人。”

不能成大师、干的是最苦最累的活、却遭受了最多的责难,更重要的是,患者治好了,多半会觉得是其他各科室的功劳,急诊科却不落好。“最危急的时刻都是急诊科在抢救人的生命,他们会帮助重伤病人迅速恢复生命体征,但病人却不把这个当做大师,他们觉得这是万金油,我觉得是不公平的。”郑晓龙表示。

在剧中,以王珞丹为代表的留学派和男主演张嘉译(饰演何建一)为代表的经验派,产生了激烈的矛盾冲突,而这正是导演郑晓龙想要在这部剧中讨论的主题。

何建一是固执古板的经验派,他坚持“病大于人”、眼中只有病例;而江晓琪则把国外好的理念带了回来,她坚持“当我无能为力的时候,我们应该给生命尊严”。俩人的冲突在一开篇的一场截肢戏就体现得淋漓尽致。

对于一位重症患者,何建一的判断是必须截肢,即使患者表明自己是家中唯一劳动力,也还是铁面无情;但江晓琪却坚持要先征求患者意见,寻求其他方案。

“我们想表达的是:即使最后还是要截肢,你也应该用一种对人尊重的态度。从经验上来说,何建一是对的,但你不能脑子里只装着‘病人’,你还得装着‘人’。”郑晓龙对小娱说。

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式关怀确实是国产剧里相对较少见的观念,所以,有这样的初心,小娱认为,还是应该鼓励这部剧所作出的努力。何况,这不是导演郑晓龙在这部剧中倾注的唯一思考。

2.吃饱穿暖以后,我们该往哪去?

早在2001年,郑晓龙拍过一部医疗剧《永不放弃》,《急诊科》的主演之一江珊,同样出演了那部剧。之后他只在2014年监制了一部《产科医生》,就没有再碰过医疗题材。

在此次采访中,他不断和我们提到“精神层面追求”这个词,他认为这是《急诊科》与以往同类型作品最大的区别。“我们这个戏不是家长里短,有没有房子、车子、遗产什么的,矛盾和冲突不是物质层面的,而是精神层面上的。”

郑晓龙认为,十几年前拍《永不放弃》有点儿超前,那时候讨论价值观的事,不会引起很多的共鸣;但现在不一样了,尤其是90后、00后逐步成长,他们会更多地在精神层面有所追求。

换句话说,这是一部比较纯粹和聚焦的医疗剧,不加入豪门争怨猎奇元素模糊视线,也不贩卖狗血虐心的死缠烂打感情线,剧中的矛盾都产生在医疗上,观众不会看到一个像居委会大妈似的医生,医生这种高知行业,终于回到了它的本质上。

《急诊科医生》的长片花里有一段何建一与另一角色的对话耐人寻味:“你说现在这个社会啊,经济发展太快了,物欲横流。”“被这洪流裹挟着往前走,至于这么活着是为什么,我没空去思考。”

一句话颇有“娜拉走后怎样”的即视感,这也符合导演郑晓龙对现阶段社会发展情况的判断:“我们国家逐步步入小康社会,物质问题早就逐步减少了,让人变得更加善良和美好,这是我们的初衷。”

所以,我们在剧中既能看到创作者对“医生”这一职位的高度还原,也能看到从人的角度对剧中这些医生的关照:开篇第一集何建一就因为自己的坚持而间接害得一位年轻有为的医生枉死,从此患上了手抖的心理阴影;之后江晓琪又深陷先救亲人还是陌生患者的纠结、还惨被冤枉;

医生也是人,不是神。尽管很多时候他们努力在扮演神的角色,却也只是无限接近而已。他们也有情绪,也很难控制自己的主观判断。鼓励全社会重新看待医护人员,让社会少一点戾气,这是郑晓龙想表达的主题。

或许从这里,我们就能理解这位年事渐高的导演仍然满腔热血想要打造这部《急诊科医生》的初心,他努力地想讨论一下,吃饱穿暖以后,我们该往哪去?

3.美国医疗剧最好的是氛围营造,“医生像医生,而不是偶像”

豆瓣上《永不放弃》的词条中有一条短评,盛赞该剧为“中国版《ER》”。《ER》是什么?中译名为《急诊室的故事》,94年开播,至今已播出十二季,于2005年完结。豆瓣评分均在9分以上。

这确实是郑晓龙私心最偏爱的医疗剧,一直追看,是老粉丝了。之后,他又一连看了《豪斯医生》、《实习医生格蕾》等大热医疗剧。在他看来,美国医疗剧最大的优点是氛围的营造,整个医院都像那么回事儿。

而且,医生也都像医生该有的样子,而不是演员,更不是偶像。“美剧的医疗剧里,医生都是很真实、让人信服的,他不会把角色偶像化。这也是我的剧里的要求。”郑晓龙说。

具体怎么落实?先是把演员们都派到各医院去体验生活,据悉王珞丹就去医院体验了足足一个月。体验回来以后,郑晓龙会从表演的细节上对他们有所要求,例如走路的步速和说话的语速都要够快,性格塑造上也是,急诊科是十万火急的科室,慢悠悠的人一定干不来。

例如该剧分检台这一场景中一个演护士的演员,一场戏,无数患者轮番上前求助,有问热水的:出门直拐向右;有问挂号的……一个一个来,口条清晰、说话利落、快速判断、态度友好,这一下,这家医院对外的专业形象就显现出来了。这一场戏充满了动态感和紧凑感,令人印象深刻。

配角和群演尚且如此,张嘉译和王珞丹两大主角的演绎也有几分水准:张嘉译自不必提,王珞丹则算是第一次扮演医生,郑晓龙透露,之所以找她来演这个角色,是因为觉得她身上有一股英气,有风风火火干大事的劲头,她的气质合适。

而小娱觉得最有趣的是,在剧中何建一和江晓琪两人的感情线设置较为特别,不是一般男女天雷勾动地火的炽热感情,而是一种基于相互欣赏、相互帮助的肝胆相照。

正如张嘉译此次扮演的角色不再是高大全的完美男神,反而是有些自负和古板的“怪老头儿”,王珞丹心中也始终有对父母之死放不下的执拗,超强的自尊心使其在治不好病人时甚至会痛苦得自虐。

某种程度来说,这两人不止是医术高超的医生,本身自己也是心理疾病不轻的“病人”。所以,“我给你治病,你给我治病,别怕,有我呢”,便成为了年度最窝心的台词之一。还是回到那个主题:将医生还原到人本身,探讨每个个体的困境,这样的主题,足以值得我们肃然起敬。

“我不想把这个事情设计得特别矫情,两个角色还是以工作为主,是很自然而然产生了感情,我觉得这也是生活中很正常的事。他们俩的感情发展也是推动整个戏发展的,但我们并不是特地为了写他们的爱情而设计了这些剧情。”

郑晓龙说,任何爱情都要有赋力,赋力在事业上是其中一种,这样的爱情故事才有意思,否则如果就是“我爱你你爱我”,这样的爱情故事是不可能长久的。

小娱认为,比起满屏大红大绿色彩撞色、故事性别颠倒男女错乱、传递的价值观也不知所云的各类IP剧,《急诊科医生》想要探讨的主题还是值得嘉许的,剧荒的朋友们可以收藏看起来~

分享至: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