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他身上看到了无限大的潜力,所以我这一票投给了彭昱畅”。
两周前彭昱畅在《演员的诞生》中胜出,并饰演溥仪和陶虹一起搭戏,他的名字被更多人认识;两周后,彭昱畅被分到与周一围、凌潇肃同组,面对“死亡之组”,彭昱畅仍然得到了很高的评价。
“我以为上次《解救吾先生》时,是因为角色的特定性,才让你在舞台上特别有光彩,但刚才演着演着,我发现你是特别会演戏的人,不光是因为特定角色,而是你本身特别有能力,带了很多东西给角色。”刘烨这样评价。
这么“骨骼惊奇”的彭昱畅却又有十分诙谐的一面,听到自己赢了以后一脸懵逼,还捂脸说自己明天回程的机票都订好了,早上八点半的,把章子怡、宋丹丹、陶虹都逗得笑到前仰后合。
看过彭昱畅的采访,你就知道他本身就是一个“自带笑点”的人,说着一口不那么完美的普通话,表情丰富,脑回路清奇,段子很多,但最重要的就是十分耿直真实。
虽然我们做的是一个非常正经严肃的采访,但全程也能感受到他的吐槽之魂蠢蠢欲动,举个例子,“你的歌唱事业发展如何了?”“没什么发展。”“那条长微博写了多久?”一天多吧,毕竟没什么文化。““想去考话剧院?估计考也考不上。”“器灵2变成了白头发?等得太久等白了头发”……
在年轻演员中,彭昱畅应该是属于少有的演技被肯定,自带观众缘,还能让人感到惊喜的存在。事实上,《演员的诞生》之前,彭昱畅已经演过不少男主戏,《器灵1》《闪光少女》包括前不久杀青的《完美魔咒》,但直到《演员的诞生》,他的演技才第一次被大众正视。
1.“其实更多的是压力”
《演员的诞生》播出那天,彭昱畅正在剧组拍戏。当天凌晨,他在酒店发了一条800多字的长微博,认真的感谢了节目中每一位导师对他的帮助。这条微博下还有章子怡、陶虹的支持与鼓励,收获了1万多评论和四万的赞。
“其实早就想好了要写这样一个东西,感谢大家。我提前想了很久怎么写,用了一天多,没什么文化。”彭昱畅调侃自己说,“可能因为我是个新人,大家会觉得这个家伙从哪儿冒出来,还不错,所以就给了大家惊喜,但其实我知道自己的不足。”
当被问到,你为什么能获得章子怡、陶虹等人的肯定时,彭昱畅正色道,“可能因为我真听真看真感受,其实技术层面我还有很多需要进步的地方,但我会去听对手的话,和对手产生交流,希望让对方、让大家相信我的角色。”
节目播出以后,彭昱畅的百度指数飙升,粗略估计至少有9000%,这意味着不少人去搜索了彭昱畅的名字。
而他的微博、微信等平台数据也增长迅速:
但彭昱畅坚持把所有都认为是别人的帮助和自己的“幸运”。“因为刘天池老师之前是《闪光少女》的演技指导,帮了我很多,很幸运能通过天池老师被选中参加新人训练营,也很幸运能从训练营上节目让大家看到我。”他在跟我们说时依然感谢了很多人。
甚至当我对彭昱畅说,我身边很多媒体和业内都在夸你,彭昱畅立即诚惶诚恐地说“没给钱啊”。
他很自谦,对自己的认知也十分清晰,是个对自我要求高的人,外界的评价好像并不会改变他内在的斗志。
所以,相对于自己更红了,彭昱畅坦言自己其实感受更大的是压力。“压力,就是,怎么说呢,大家可能对我期望值很高,但其实我自己知道我的不足所有就很怕让大家失望。”此时,那个笑起来十分有感染力的彭昱畅,好像在跟自己暗暗较劲。
2.“演技都是被骂出来的”
彭昱畅并不是专业学表演的,虽然他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但专业却是木偶表演系,和真的表演没什么太大关系。那他的演技是如何进化的呢?“都是被骂出来的!”
“我出道第一部戏是《太子妃升职记》,那时感觉自己可会演戏了,可能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加上侣皓吉吉导演调教的好,所以无知了。”
“不过到了《器灵》,我又觉得自己不会演戏了,拍摄第一天,就总是找不到状态,觉得自己演的不好,就甩了戏,跳过我的戏份没拍。现在想想特别不应该。”然后有一次彭昱畅去监视器看回放,就听见剧组工作人员讨论说“这个轨道推得挺好的,很有感情,就是这戏演的不怎么样。”
听到这样的评论,彭昱畅受到了冲击,“那能怎么办呢,只能多做功课、揣摩人物,多去和导演、其他演员聊,那时候开始慢慢摒弃掉一些不应该存在于这个人物身上的东西,真正往人物身上靠。”
到了《闪光少女》,彭昱畅通过试镜拿到了男一油渣的角色,他说得益于刘天池老师的指导,当时是完全进入人物当中。凭借这个角色,彭昱畅获得了第20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之亚洲新人奖最佳男演员奖的提名。
这么看来,从《太子妃升职记》《器灵》,到《浪花一朵朵》《闪光少女》,再到《演员的诞生》,彭昱畅的演技进化史也就是一个演员的诞生史。另外,《器灵2》也将在12月22日在搜狐视频上线,彭昱畅说这次他完成了从被揍到揍人的逆袭。
而彭昱畅跟我们透露,在和陶虹演完戏后,他还专门去请教了一下陶虹,如何考话剧院,“虽然估计也考不上“。
3.“如果我红一点再红一点就好了”
《闪光少女》上映时,彭昱畅曾在微博发过很长一段文字,里面有一句,“有时候在想是不是,如果我红一点再红一点就好了,不会让这部这么好的电影得到现在的成绩。”
当时,《闪光少女》虽然口碑很好,但票房一直上不去,因为宣发做的不到位,营销团队集体下跪道歉,但又引起了炒作的争议。
“其实我们主创班底真的是特别特别强,当时我对这部电影很有信心,后来票房不是很好,虽然我也觉得很可惜,但现在来看,可能相对于票房,它是一部能够持续影响大家的好作品,这更重要。”
这让我想起,在某个采访中,彭昱畅自黑,说他一个人去电影院看《闪光少女》的点映,第一天他戴了个口罩,你说戴了口罩没人认出来也就算了,第二天他又自己去看,没刮胡子戴个帽子,检票进去时一个姐姐叫住他,“票还没检“,走到厅门口又被人叫住,“不要拍照和录像”。当时旁边就是《闪光少女》的大海报。
听起来有些好笑,但又有些心酸。不过他也并没有一定要红的执念,最大的宗旨就是“好好演戏、好好生活”,对于未来则没有特别远大的目标,没有具体的规划。
“我其实没有预设过自己一定要走什么路线,只要把每部戏演好就行。没什么规划,因为我也不知道我下一部戏会是什么。没什么目标,因为想的到做不到也没用。”
确实,最终演员不都得靠作品说话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