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未来发展初窥:论虚拟人物"人格化"的必要性

人格化,才是未来。

2019年1月10日,由分享时代联合时尚星光传媒、诚利千代娱乐、豹变IP以及巨亿星城共同打造的第二届"星耀分享•虚拟明星时尚盛典"即将在北京举行。本届盛典将公布"中国虚拟人物财富榜"。众所周知,由美国最具前瞻性和市场影响力的商业杂志《福布斯》根据在游戏、电影等媒体中出现的虚拟人物的价值,评选出的"《福布斯》虚拟人物财富榜",被认为是目前全球最著名的虚拟人物估值榜单。如今,中国也终于要迎来自己的"中国虚拟人物财富榜"。

IP孵化、泛娱乐、产业链……围绕"IP"这个概念,近几年成为一个新兴行业国内的IP孵化行业,众多虚拟人物频频亮相,却存在着许多弊端:空有辩识度却后继乏力、商业模式无法落地、行业发展陷入瓶颈……那么,IP真的就此止步?未来,是否有它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其实《福布斯》虚拟人物财富榜上的游戏、电影、动漫角色所拥有的强劲商业势能,已经为IP指明了方向:人格化,才是未来。

1. IP,不等于一个单一形像

IP这个概念虽然从2016年才渐渐火爆并引起多行业重视,但从二、三十年前开始,人们的意识中就有它的雏形,那会它还不叫IP,叫"品牌"。

作为中国人,类似"怕上火,喝王老吉"、"新飞广告做得好,没有新飞冰箱好"等词句耳熟能详,这当数国内最早的"IP"产物。

到后来,人们渐渐意识到一个具体的形像比单纯的广告语更容易被人记住,于是我们看到了腾讯的企鹅、淘宝的黑猫、新浪的大眼睛等经典虚拟形像,并牢牢记住了它们所具有的含义。

然而也仅止于此。

无论互联网还是传统行业,国内大小公司对于"虚拟人物"的观念还停留在品牌LOGO这一层面。即便有意识打造成"虚拟人物",也仅仅是将其形像作更具体的演进,比如前几年火了一阵子的"虚拟偶像",除了洛天依等少数几个成功案例,无一例外都沉寂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到这一步,似乎对于IP的孵化就走到了尽头。虚拟人物不温不火,更不用提行业内炒得火热的泛娱乐、产业链概念——连虚拟人物本身都没了声响,何谈以后?

IP的价值无需多说,在IP孵化与文创刚刚兴起的2016年里便达到3000多亿的市场规模。随之而来的问题也如前文所述:花了这么多钱,却迟迟不见落地。症结与根源何在?

实际上,这是国内IP孵化行业认知上的一个局限所导致的:IP,并不是单一形像能承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