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制造神曲,抖音还能给音乐产业留下什么?

你必须承认这个事实,2018年,至少有超过一半的“爆款歌曲”,是被抖音推红,进而火爆全网。

你必须承认这个事实,2018年,至少有超过一半的“爆款歌曲”,是被抖音推红,进而火爆全网。

《小星星》《学猫叫》,即便你不用抖音,它们的旋律也曾占领你的脑海;《纸短情长》,在抖音走红之后,已陆续登上各大音乐平台榜单前列;就连近期全网热传的新东方年会吐槽歌舞,音乐也是来自抖音的《沙漠骆驼》。

算法与流量池,或许比任何一个音乐人,都更了解大众的品味。一首又一首爆红抖音的歌曲,重新诠释了当下国人的音乐审美,也影响着音乐圈的创作与运营。

不久前,大张伟告诉娱乐资本论矩阵号剁椒娱投(id:ylwanjia),正是通过研究抖音神曲风格精准“算出”了《我怎么这么好看》;即便耿直如郑钧,一边炮轰网络歌曲“就是屎”,一边也还是入驻了抖音,并发布歌曲《雍和宫的月亮》。


除了制造神曲,抖音还能给音乐产业留下什么?

在一个有着亿级用户的平台面前,所有人都在学习如何融入,适应,利用。

但依然有人质疑——在大众一起喵喵喵、一起海草舞背后,抖音15秒的短视频,是否把音乐变成了快消品,拉低了大众的音乐审美?在事实上已成为“音乐产业新一极”之后,抖音在版权保护、推荐机制、音乐内容价值提升等方面,是否应该有更多作为?

除了制造神曲,抖音还能给音乐产业留下什么?

抖音在2018年初曾推出“看见音乐计划”,2019年这个计划进行了全面升级,以扶持更多的独立音乐人。这个计划的主导者朱洁,歌剧专业毕业,来自音乐圈,被外界视为“理想主义者”“互联网公司中的一个独特存在”。与字节跳动其他几款产品轨迹类似,抖音似乎也正在政策和市场的压力下,快速自我进化。

一个满足用户碎片化娱乐的信息流平台可能很难成为“殿堂”,但它作为“广场”,正在培育更多元的生态。


1. “看见音乐计划” 试图黏合逆行的算法机制与审美价值


2016年,抖音创立之初,曾被视为一个“音乐短视频的新项目”,但抖音的快速发展,迅速超越了“音乐”的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