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音入局Vlog,想让人人变成Vlogger?

如果说2017年的风口属于共享经济,2018年的风口来自短视频,那么到了2019年,我们还能期待什么?

如果说2017年的风口属于共享经济,2018年的风口来自短视频,那么到了2019年,我们还能期待什么?

作为曾经的开年大戏,社交赛道的火热已如明日黄花;被资本裹挟而出的电子烟也在随着政策明确之后没了声量;在此前提之下,从去年起开始流行的Vlog成为了各家互联网巨头押宝的希望。

Vlog全称video blog,中文译为视频博客,当下这种更为个性化的短视频纪录生活的表达方式,正在千禧一代中形成新的潮流。从欧阳娜娜、李易峰、关晓彤等明星艺人的带动,再到微博、抖音、B站等一众平台布局推广,Vlog大有成为短视频下一个风口的趋势。

抖音入局Vlog,想让人人变成Vlogger?

然而这个概念从去年走红到现在已有一年有余,但从目前的结果来看,Vlog相比之前短视频的火热和增长速度还相距一段距离,不仅没有诞生刷屏爆款现象,也没有从小众圈层走向普罗大众。

不过这并不影响行业内对其信心。进入2019后,微博在“V影响力峰会”上宣布要给Vlog工具、培训、流量、商业化等多方面的扶持;B站也在30天Vlog挑战赛后,不断在首页上尝试新的话题引导内容产出。

动作较大的还有抖音,在去年年底传出长视频测试之后,抖音宣布在4月25日全面放开“1分钟视频”发布权限,鼓励用户进行Vlog创作,并上线针对Vlog创作者的“Vlog10亿流量扶持计划”。

抖音入局Vlog,想让人人变成Vlogger?

野心勃勃的Vlog,正蓄势在中国攻城拔寨。


1. Vlog的水土不服

Vlog起源于海外YouTube,和国内仍处在早期不同,在国外经过六七年的积淀,Vlog已经成为成熟且有持续盈利模式的产品,2018年时YouTube上每小时就会产出2000多条Vlog作品。

虽然从2017年初国内便有小部分Vlogger进行创作,但直到资本介入,平台造势后仍被短视频风头掩盖。

这在于相比15s的短视频,4-10分钟左右的Vlog对于内容创作者的要求更高,无论是叙事能力和视频拍摄剪辑能力而言。另外,国内相比国外没有DV文化,对创作者的培养和用户市场教育也会普遍更难。这导致Vlog这种偏记录的视频方式在国内传播也会受到相应的阻碍。

解决方式只有两个办法,自下而上的普及和自上而下的推动。但基于上述原因Vlog这种舶来品很难自下而上形成风潮,要改变这种现状或许只能依靠平台完成市场教育。

这对平台方来说有着更高的要求,首先它的流量需要足够的高,并且平台内受众圈层也要更加多样。

比如目前,B站和微博是国内Vlog推动力度较大的平台,但是这两个平台的头部Vlog博主数量比较少,受众分层也较为固定,很难带动全民参与Vlog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