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尖椒
近年来,演员频频成为一部影视作品最先引发讨论的焦点,还衍生出诸多新词:“配角上桌”“剧抛脸”“换乘恋爱”“强捧之耻”......这些热议不仅反映着实时的观剧情绪,更体现出观众对演员新面孔长期匮乏、演员影响力与演技不匹配问题的不满。
而在行业内部,这是一个关乎供需不匹配的结构性问题:降本提效之下,项目开机数量变少,竞争愈发激烈,在依赖熟人关系的演员行业,新人演员更难出头。这背后更现实的一点则是,对于以片酬维生的普通演员,无戏可拍就意味着没有收入,如何维持生计成为关键问题。
一边是新人找不到机会,另一边是好项目找不到好演员。千篇一律以外貌为选拔标准的培养体系,早已无法满足影视角色所需要的多样性。
这种背景下,11月17日,虎鲸文娱宣布成立全国首个全娱乐场景演艺人才培养计划“虎鲸超越班”,试图让演员回归到最原始的职业属性,重塑演员行业生态。消息一发布,就在小红书等社交媒体吸引不少网友关注,甚至有网友戏称这是给演员“发编制”。

在与娱乐资本论的对话中,“虎鲸超越班”负责人张帆说,首要目标不是造星,而是让认真演戏的人不再被埋没,通过提供稳定收入与定制化培养路径,为青年演员铺设一条清晰的职业化的发展通道。


“僧多肉少”的演艺圈,青年演员最需要“确定性”
每年从艺术专业院校和大学表演专业毕业的学生数以千计,人才供给与日俱增,但影视行业却陷入调整期,项目数量减少,很多人都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困境。
2023年从北影表演系毕业的高茂桐,也经历过一段无戏可拍的阶段。
当时正处于影视行业回暖的节点,他与一位个人经纪人合作,获得过很多试戏机会,“有时候一天能试三四个戏,词都要背三四套。”
但他很快发现,这些机会营造了一种繁荣的“假象”。大多数试戏片段发过去之后便石沉大海,再无后续,即使有角色通过初试,大概率也会在后面被卡住,“这种情况太多了,慢慢对我的自信心也是很大的打击,我甚至没有办法被导演和制片人看到,更别说被观众看到了。”
如今还是大学生的尹文萱感知到竞争压力的时间更早。她周围同学陆续都签约了经纪公司,但因为是新人,经验不足,他们很难快速得到导演和制片人的信任,演员之路的未来充满诸多不确定性。
张帆将这些青年演员遇到的困难总结为“三少一难”:机会少、指导少、系统性支持少,出头难。而“虎鲸超越班”的成立就是要为他们提供“全职化”的稳定发展平台,构建“培训+实战”一体化的成长闭环,并打通“内部推荐+生态联动”的上升通道,让每一位演员都能获得合适的出演机会。
2024年10月,高茂桐加入虎鲸文娱,每天的工作就是来公司做各种形式的表演训练。他形容,这种训练好似回到曾经排练毕业大戏的时光,只需要沉浸于创作。与此同时,他的试戏节奏也变得更加合理,有充分的时间进行准备,理解人物、理顺台词,也终于有机会与导演、制片人面对面坐下来沟通,聊他对角色的看法,了解影视市场的需求。
通过试戏,他获得了《翘楚》中的权臣邓弈一角。这是高茂桐第一次在长剧中担当重要角色,也是首次挑战古装权谋题材。他的经纪人透露,因为高茂桐的身高、长相、气质等外形条件与权臣的匹配度较高,她在得知《翘楚》剧组开启选角后就推荐他去试戏。

高茂桐在《翘楚》中饰演权臣邓弈
尹文萱签约虎鲸文娱半年左右,得到在《此处通往繁星》中饰演“小太阳”宋天爽的机会,这个角色也与其本人大方、自信的特质相配。

尹文萱在《此处通往繁星》中饰演宋天爽
像高茂桐、尹文萱这样如今仍有条件追逐演员梦的新人,其实是行业中的少数。
与高茂桐一起租房的两位同学,毕业后试戏机会寥寥,前景不明,收入也不稳定,都在毕业一年内先后离开了北京转行做了其他工作,重新做回演员的可能性已经微乎其微。
对于有天赋、有潜力、真正热爱表演的年轻演员而言,“虎鲸超越班”最直接的优势,就是提供一份有稳定收入的全职工作。这让演员不必为基本生计发愁,能够全身心投入创作。至少,不该让那些想演戏、也能演好戏的新人,因为温饱问题而失去成为演员的机会。

补上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一环
“虎鲸超越班”与之前成立的“海纳国际青年导演发展计划”“春苗编剧计划”共同构成了虎鲸文娱“编、导、演”的协同体系。这意味着,在虎鲸文娱生态内,一个好剧本可能由“春苗”编剧写出,由“海纳”导演执导,“虎鲸超越班”的学员则能获得宝贵的试戏甚至演出机会。
不同体系之间还可能激发出更大的潜力,碰撞出更多火花。
比说“虎鲸超越班”持续培养有不同特色的实力演员,“青苗计划”的编剧也可以放心在剧本中创造更多不同特质的角色,而不用担心无人可选。导演可以从“人才库”中选择适配演员,演员也能在与编剧、导演、制片人的面对面交流中,随时了解与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及时锻炼能力、调整心态。
相较于传统院校或经纪公司,“虎鲸超越班”提供了一种立体化、长态化和市场化的演员培养新模式。
依托虎鲸文娱线上线下全覆盖的娱乐生态,“虎鲸超越班”能为学员提供从剧集、电影到舞台剧、音乐节、脱口秀的多重舞台,培养能适应不同娱乐场景的多栖演员。
区别于短期培训的“速成班”和“戏散人走”的项目制,“虎鲸超越班”长期招募全职演员,提供稳定收入,真正践行“有人带、有戏演、有规划、有未来”。
负责人张帆表示,“虎鲸超越班”不是孤立的人才计划,而是根植于虎鲸文娱内容生态土壤之中的一次深度耕耘。它连接创作源头与市场终端,推动公司从“做项目”走向“育人才、造生态、树品牌”的新阶段。

春苗编剧计划“春苗大师班·台剧专场”活动现场
它不仅仅是为虎鲸文娱自身项目输送演员,更是希望通过构建一个可持续的人才造血机制,在解决行业新人困境的同时,夯实自身内容生产的底层基础。如果这套体系能跑通,其价值将远超培养出几个明星演员,而是为行业提供一个可参考的人才培养新范式。

让演员回归为一种职业
在与娱乐资本论的对话中,张帆多次谈到,如今青年演员面临的处境已经发生根本性改变。
他回忆,在影视行业热钱期,一个角色通常只需在2至3位候选人中抉择;而如今行业开机量锐减,同一角色背后往往是超过20位同龄演员的激烈竞争。这种“僧多粥少”的困境,叠加行业内依然盛行的“熟人介绍”模式,使得大量有实力的新鲜面孔难以获得公平的展示机会。
另一方面,制片方面临的是人才标准的错配。长期以来“颜值至上”的演员选拔与培养逻辑,导致了演员特质单一化,这与影视作品中需要呈现“众生相”的创作需求严重脱节。张帆举了一个典型案例:“现在如果想找一个有特点的‘小胖子’演员,选来选去会发现只有那么几个演员。”这种类型化角色的缺失,反过来也会限制编剧、导演的创作空间。

针对这些困境,“虎鲸超越班”正试图构建一套新的评估与培养体系,其核心在于告别流水线式的“造星”逻辑,回归到对“职业演员”的深耕。
“虎鲸超越班”试图打破背景出身的隐形门槛,更注重“适配”。“无差别招募”为更多非科班但有天赋的潜力股提供了公平的上升通道。
在选拔机制上,它强调以角色适配度为先,不再追求千篇一律的面孔,而是致力于发掘每个演员独特的辨识度与潜力——比如高茂桐长着一张“权谋脸”,而尹文萱有着“小太阳”般的观众缘。经纪人会结合市场反馈,为学员精准定位其最适合的“赛道”,实现人与角色的高效匹配。在培养过程中,“虎鲸超越班”将看重演员的艺德和对表演的敬畏心。
在影视行业高速发展时期,“大IP+流量明星”的模式受到热捧,也让演员的本质发生改变。行业热衷于制造明星,却很少培养演员。
让演员回归为一种职业,不仅是对每一位怀揣表演梦想者的基本尊重,更关乎行业内部的良性发展。“虎鲸超越班”将表演人纳入稳定的培养体系,从根本上提升表演艺术的专业密度与标准性,与春苗编剧计划、海纳导演计划一起,让创作回归本源,用专业性重塑内容行业的评价标准,可持续地生产出好内容、好故事。